同声传译及其工作特点
口译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一是交替传译;二是同声传译。国际学术界现在把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SI)和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CI)都归于会议口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范畴;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咬耳朵翻译”,即whispering,就是译员坐在听者旁边,小声地将讲话的内容提纲挈领翻译出来。美国人常爱用translator指口译译员,用sequential translation指交替传译,实际上专业的叫法应为interpreter和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英文的interpretation不同于translation,前者有解释、诠释、表演之意,而后者一般指“转换”。 (1) 口译和笔译的区别主要在那呢?口译与笔译存在着较大差别,一般来说,笔译的句子比较长,而口译要把长句子切割成比较短的口语句子。
所谓同声传译,就是指译员利用专门的同声传译设备,坐在隔音的同传室里,一面通过耳机收听源语发言人连续不断的讲话,一面几乎同步地对着话筒把讲话人所表达的全部信息内容,准确、完整地传译成目的语,其译语通过话筒输送。而常见的电视同传是“利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口头的形式,以与讲话人几乎同步的速度,确切而完善地重新表述出来的一种翻译实践。”(张维为))。1945年,联合国成立后,规定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及西班牙语为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后又增加阿拉伯语。联合国大会现在使用 6 种语言进行同声传译。据报道,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ers,简称AIIC)目前总共有2823名会员,全球划分23个区,会员分布在95个国家的266个城市。截至2008年,我国拥有AIIC同声传译协会会员大陆29人,且都集中在北京(15名)、上海(14名)两个城市。此外,台北有4名,香港14名(2)。据相关报道,全国优秀的英语同声传译人员不超过1000人。我国著名的同声翻译家卢嘉祥认为,实际上这个数字可能只有 500 人左右,而真正非常熟练的也就30多人。
同传是一个极度考验你脑力和体力的工作。做同声传译因精神高度紧张,必须仔细聆听说话者口中蹦出的每句话、每个字,工作强度很大。在一分钟内需处理120个英语单词,通常3小时的会议,词汇量累计可达两万多个单词。加上“一心两用”的高难度,同传必须思想高度集中。因此联合国规定,同传应3个人一组,每人完成一段20--30分钟的口译后,必须休息30至40分钟,再度轮换,否则,大脑就处于疲劳状态,口译速度就跟不上,并且会对译员身心不利。
2003年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了 130 亿美元,亚太地区占 30 %,中国市场约为 127 亿元人民币左右。我国翻译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而国外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产业。美国权威机构调查显示,翻译市场的规模2005 年达到 227 亿美元, 2008年中国预计可达到 300 亿元人民币,发展空间巨大(3)。而国内目前对同传没有任何资格认证,我国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负责同声翻译的相关事宜,对此,应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戴惠萍教授等专家认为,同声传译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4)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须达到近母语水平)
非常熟练地掌握英语和中文。对英语有极高的标准,因此大多数大学英语专业的佼佼者才敢尝试做同传。此外,还要特别强调对中文的把握能力,由于中文是母语,很多人忽略了对中文的要求。但是所谓的“同传”,同时对中文的表达也有极高的要求:要能流利、丰富多样地进行中文表达。把翻译当成一门艺术看,应该不为过分;
2 对信息/逻辑的分析与总结能力
有天生的好奇心,对知识盲区有无比的认识渴求。口译是听、说、读、写、译的综合体现和升华。口译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英语水平,而且体现了一个人的中文造诣、思维、表达、反应、学术功底等多方面的能力。所以,对信息、逻辑和总结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这是常被人忽略的,却又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具有非常好的表达能力,应该思维清晰,反应敏锐;
4 沟通技巧
翻译应该是一个非常善于沟通的人。掌握多种沟通技巧和沟通方法,懂得心理学知识,能自觉地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思想;
5 有相当的社会知识和世界知识
对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各个领域要有一定的认知度,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翻译牵涉的专业范围很广,有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社会发展、旅游与饮食文化,以及各种专业会议等。比如,有时要求译者将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讲话内容译成英文,还可能问到某城市有哪些是有利于商业投资环境的。这就要求译者知识渊博,反应快捷,把自己培养成为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
6 反应灵敏度和心理素质
口译译员的听力、反应、表达都很重要,同时语音语调也非常关键。因为作为一名口译译员,良好的语音、语调和流利的口语表达都是至关重要的。习惯性语速不能太慢。在翻译的过程中,同声传译表达的速度往往会超过正常语速,因此语速较快的人会抢占先机。译员心理素质要好,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在公开场合不怯场,能够镇定从容;
7 有极强的记忆能力
从日常用语到专业术语,英语词库的庞大令人咋舌,因此你的记忆力必须令人“叹为观止”。事实上在口译现场,在事先不知道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当你开始听第一句话的时候往往反应不过来,听第二句话时才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第一句话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译者具备较强的记忆力,敏捷的反应以及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关于同传技能的学习,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展开:(1)分脑练习(split-attenation exercise),(2)影子练习(shadowing exercise),3)原语概述练习(retelling in the source language exercise),(4)译入语概述练习(retell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exercise),(5)视译练习(shadowing exercise),(6)磁带练习(tape hours exercise),(7)模拟会议练习(simulating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ercise)。
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戴惠萍教授认为,同传译员不能仅停留单薄的文字翻译上,一个好的口译员应该反映出演讲者的“神韵”,让听者感受到说者丰富的语言内容、有国籍特色的情感及个人魅力。同传中常见的问题包括:
第一是“该简单时不简单”。比如,有同学给外宾介绍糖葫芦时说This is Tanghulu (这是糖葫芦),然后问同学山楂怎样说?糖是用sugar还是用candy?其实,外宾已看见糖葫芦了,知道它是一种食品,只告诉外宾这是Tanghulu就可以啦,没有必要详细介绍它的制作材料与制作方法。可译为: This is Tanghulu, a traditional hibernal appetizer in northern China. (这是糖葫芦,中国北方的传统冬季开胃食品。)
第二是“该详细时不详细”。比如,有同学给外宾介绍关羽的画像时,说He is General Guanyu (他是关羽将军),然后就不再往下说了。关羽这位英雄,中国人当然都知道,但外国人并不一定都知道。如果那样简单地翻译,外宾除了听到一个陌生的中国人的名字之外,对关羽不会留下任何印象。翻译有必要额外介绍一点关羽的背景资料,以便让外宾明白中国人崇拜他的原因。有经验的翻译至少会说: He is General Guanyu, a character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Three Kingdoms", and the avatar of loyalty.(他是关羽将军,中国古典小说《三国》中的一个人物,是忠诚的象征。) 所以,在口译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该少说的时候就少说,以免给自己找麻烦。该多说的时候就多说,以免让外宾感到困惑。
第三是同声传译应摆正自身的位置。要忠于发言人的原话,准确而有风格;
第四是不喧宾夺主。有时在某个领域中多次做会议口译后,翻译知道的会远多于演讲者,这时你需要的是耐心和责任心,不能随意改动原稿(即使是想让演讲更出色),因此对同传最高级别的赞赏是unobtrusiveness(不喧宾夺主);
第五是同传要求译员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和爱国主义精神。为会议的顺利进行需要进行周密的考虑。有一次,一名美国右派议员(保守派)和中国高级官员座谈,上海外语大学戴惠萍教授提前给中方暗示,某保守派议员有反华反共倾向,警惕他会有反华反共言语,但明确他只是美国435名众议员中的一员,并不代表美国政府。果然刚进入主题不久,右派议员开始揪住西藏问题咄咄逼人,有了准备的中方泰然应付,很好地化解了一场外交危机。
同声传译人员要达到的素养要求
希望做同传的英语翻译,平时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大量练习,提高同传技能和质量,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1) 大量阅读各类文献资料(特别是外语)
每天阅读高质量的英文报纸(如THE NEW YORK TIMES,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多看“China Daily”,Beijing Review 等。
每周阅读高质量的时事周刊(如THE ECONOMIST),坚持全刊通读,,每周如此;
广泛阅读政治、经济、金融、科学、管理、国际关系、历史、传记以及科普等非小说类的书籍;
(2) 听:
每天收听收看高质量的英语广播、录音和电视节目。特别是访谈、演讲、新闻分析、授课、辩论节目和新闻广播,重复录音内容。尽量模仿母语使用者自然、流畅的语音语调。多听广播节目,如,VOA,BBC,CRI;观看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y channel和探索discovery 节目,学习典型的英语口语化句子,供未来口译时使用。
(3) 分析、总结:
读完若干段落之后,把材料翻过去不看,根据理解与记忆用自己的话将其重点信息与逻辑清楚地讲出来;
听完一段口头讲话,用自己的话将其重点信息与逻辑清楚地讲出来;
练习用简单易懂的话解释相对复杂的概念;
针对信息较复杂的文章,练习写出重点突出、逻辑清晰、语言畅顺的摘要;
(4) 加强知识的积累:
积累国际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国际动态及相关背景;
系统地学习经济学,上几门经济学的课或自己阅读经济学入门课本;
学会利用各种资源与渠道搜集资讯,独立进行一定程度的专题研究;
(5) 演讲:
参加演讲课,学习演讲技巧;
练习朗读,并进行录音,尽量做到清晰洪亮、语音准确、语调自然、声音悦耳;
锻炼借助提纲公开即兴演讲的能力。
中译英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同声传译的成功秘诀
1 不合习惯的说法
(1) 见面问候: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你吃过了吗? Have you had breakfast (lunch, supper, dinner )? 你到哪去? Where are you going? 如果见面就问外国人“你到哪里去?”,人家会以为你要了解人家的私事,对你会产生反感。外国人喜欢问:“你好吗?” 这句话有多种表达方法,如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 ? How have you been doing? Hello! Hey! 用哪一句来表达你的问候,取决于你与被问候人的关系密切程度。这一类问候语,直译可能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还是按外国人的习惯翻译比较好。 特别要注意中外文化差异,中国人是以“collectivist”(集体主义)的”WE ”为中心的文化,而西方人是以“individualist”(个人主义)的 “I”为中心的文化。
(2) 对病人的问候:中国人喜欢对病人深表同情。外国人则轻易不愿表现出其软弱的一面,对他们表达过分同情的话未必会收到好的效果。例如:中国人在听说一个人生病后可能会说:得知您贵体欠佳,我深感不安和关切。直译:I was rather disturbed by and concerned about your illness.但这样翻译会使人感到病情很重,只会加重病人的顾虑,达不到安慰病人的目的。按照英文的表达习惯,可译为:I am sorry to hear about your illness and wish you a speedy recovery. 这样翻译既表达了讲话者的难过心情,又表达了希望病人尽快康复的愿望。
(3) 对待他人的表扬和感谢:在受到表扬或感谢时,中国人往往比较谦虚,会说:“这没什么。” “这是我应该做的。”,“哪里,哪里,我还做得很差。”如果直译:It is nothing. This is my duty. This is what I should do. Well, I have not done very well. There is still much to be improved. 所有这些谦恭的话,让外国人听起来显得做作。西方人通常会说:It’s my pleasure. Thank you for your kind words. I feel flattered.翻译这些话时,宜根据西方人的习惯来翻译。
(4) 迎接外宾时:中国人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时常常会说:“一路上辛苦了。累不累?” You must have been tired after the long flight (journey) 而外国人喜欢在别人面前显得年轻、有朝气,不喜欢被人认为体弱,或有疲劳感。因此,这类问候话直译效果不好,可译成:How was the flight? Have you had a pleasant flight?或者You have had a long flight.
2 不够委婉的语气
有时候有的人讲话比较直率、唐突,直译可能会使人感到不太客气,甚至会失礼。翻译应该会用委婉的说法来表达,翻译时要把握好语气。但为外交斗争需要而使用针锋相对的语言除外。
例1 中国可作为贵国资源性产品的稳定市场,同时中国的许多工业产品可满足贵国市场的需要。直译:Your resource-based products can find a stable market in China and Chinese industrial products can meet the needs of your market这么直译也许会让人担心,以为中国的工业品要去占领他们的市场。同样的意思可以翻得更客气一些。如:You may find a stable market in China for your primary products and may also get a number of industrial products from China to meet some of your needs.
例2 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所关心的经济问题。直译:I wish to talk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hich you are interested.
这样翻译,显得讲话者太肯定听众会对他所讲内容感兴趣。尽管讲话者知道听众是有兴趣的,但说得客气一点效果更好。可译为:I would like to brief you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might be of interest to you.
3 翻译应该学会使用礼貌而文雅的语言,否则,会产生距离、反感,从而失去朋友,有损我形象。
1974年,加拿大“白求恩纪念委员会”访华代表团中有一位团员对我接待官员说,我方翻译像警察,原因是那天早晨,翻译到他房间对他说:You have breakfast at 8, get your luggage downstairs at 8:30 and leave here for the airport at 9, OK? 语言简单、生硬、不礼貌,给外宾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有经验的翻译会对外宾说:Breakfast is at 8, Would you please get your luggage downstairs at 8:30 ? We are going to leave here for the airport at 9.
曾有一位女翻译招呼外宾,大声喊叫“Hello”, “Hello”,而不知道说:"Excuse me",在宣布事情时总是说:Attention please. 而不是说:Ladies and Gentlemen, 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 问姓名时不是说:“May I have your name?”,而是说:“What’s your name?” 提醒大家安静,会议马上开始了,不会对代表说:“Ladies and Gentlemen, I would like to call the meeting to order.”, 结果一位外宾对此感到不快,说:I don’t want to talk to that wild girl.又比如,需要人帮忙时,我们时常会说:你能告诉我到×××地方怎么走吗? 你能说英语吗? 如果英文译成: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Can you speak English?那将是很不客气的问话。对方会以为你怀疑他的能力。因为英文字can表示能力。如果改为could,含义就不同了。可译为: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to get……? Do you speak English?一个陌生人问你如何去某地时,你很可能会说:“你最好坐公共汽车去。”如将此句话译为You’d better take a bus,听起来不够礼貌。因为You’d better……这个句型含有You have a duty to do something 或You have an obligation to do something …的意思。是一种命令语气,常用于对晚辈或下属。这样翻译不够礼貌,可以翻译为:You may/might take a bus/taxi. 这样译外宾会感到较客气和好接受。
技巧把握
平时联系和翻译前的充分准备,丰富的阅历,了解背景知识及翻译的临场灵活发挥,是同声传译成功的关键因素
1 事前要有准备
一般接受口译任务后,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当然,时间可长可短,视具体情况而定),包括语言上、技术上和心理上准备。首先要了解翻译的内容,比如,有一次我承担的是关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国际研讨会口译。会前我找了几篇相关的外国文献,认真地看了其中的内容,并试着用英语摘要翻译和复述其主要内容。查阅和记住医学专业术语、孕产妇保健词汇、医药管理术语、联合国机构缩写及有关国际组织名称。了解所有参会代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医疗技术背景知识。这样,对影响孕产妇死亡的各种因素及相关保健知识有所了解、词汇有了一个大概记忆。再者,找项目负责人了解会议背景、参会国代表情况及人员结构、索要报告人的论文全文和PPT,提前2天做准备。由于熟悉了项目,口译当天提前赶到会场熟悉环境,我又找到主办方一位翻译希望他做我的助手,但他怯场未接受。我只好找一位医学专业博士进行短暂交流,分析难点。会期让他帮我提示个别极难的专业术语,这样,经过一小段时间的翻译适应后,就慢慢进入了佳境。翻译起来也比较顺口、语感强、流利自然了。而提前做准备,带上讲稿参看,解决了越南、孟加拉和泰国代表的不标准发音和口音难听懂问题。因提前做了论文的摘要口译准备,既是听起来困难,凭借对其文章核心内容的把握,参考演讲稿和大屏幕文字进行视译,凭借多次会议翻译积累的临场经验,使用翻译技巧,随机应变,调动会场大屏幕资源,很好地缓解了专业技术不懂给我带来的紧张和心理压力,避免了口音难听懂等因素对翻译状态的影响。凭借对语境的判断,采取补译、增译、变译和解释性的翻译等技巧,使译语通畅完整,逻辑层次清楚,未出现大的逻辑、语言和技术错误,顺利完成任务,保证和维护了客户的利益与形象。
有时我承担的口译任务是以培训讲课方式进行技术交流。如在北京给印度软件认证专家作会议翻译,培训前我在网上查阅了计算机软件CMM 认证方面的中文翻译资料,了解有关的专业术语的英文和中文翻译表达,对所要讲的话题,最好连听众都要有所了解(是专业人员、硕士、博士或官员等)。这样便于口译时挑选出他们最易听懂的词汇表达。会谈性口译,还要重视与外宾的第一次见面,利用商谈日程、接机与送酒店入住等活动,进行适应性的口译交流。这种活动一般不涉及很深技术内容,可把它看作正式口译的一种准备。首先,你可通过初次见面了解并适应了外宾语音、语调和用词习惯。搞口译的人都知道,外国人语音、语调也是五花八门。
比如,对于口音难懂,口语表达比较困难的说话人,我们需要提前把讲稿翻译出来,既是听不懂,我们可以根据讲话纲要口译。有个例子题目为“我脏,我夫人也脏!”,可以说明槽糕的口音易于造成错误。中国有方言口音,英语也有。同声传译要求翻译奇快,但要是碰到以前没听过的英语口音怎么办?做了18年英汉口译的方凡泉说,传译标准的英、美式英语好办,麻烦的是那些五花八门的变体口音:日式的、南亚的、澳大利亚的,等等。不同地区的英语,就像中国的方言,说起来差别很大。拿南亚口音做了个比方:“Iamthirty,mywifeisthirtytoo(我30岁,我夫人也是30岁)”,在一些南亚人口中,会发音成“Iamdirty,mywifeisdirtydo(我脏,我夫人也脏)”。这就要求同声传译者必须懂“多种”英语,平时不仅要说“正点”英语,而且对那些“歪”口音也要训练有素。
1口译译员不仅能够听懂标准外语,而且要能很快地适应各种怪腔怪调、不规范的口音和讲话方式。再者,通过初步接触,也能对谈判或讲解内容有个初步了解(在事前没有充分时间进行案头准备情况下,这种了解尤为重要)。更为重要是,初步接触可消除你临场紧张感,为正式现场口译和会谈,做好心理准备。
2 与主讲人共同做准备,商定讲话纲要,是一种效果很好的准备方式。这实际上等于先打了一个草稿。
在有些场合可这样做:谈判时中方要提问题;宴会或其它比较正式场合可预先准备讲话内容,如开幕词、闭幕词、祝酒词、主持人串接词和发言点评等。一般来说,我提前翻译好开幕词、闭幕词和祝酒词等。若能请同行高手事先把关,争取减少翻译错误,信心会更足。因提前熟悉了词汇,理解了讲演者意图,按现场的讲话变化来增减翻译内容。事前与嘉宾做短暂沟通协调,发言的领导配合会很默契。翻译时达到有备无患,胸有成竹和得心应手的效果。翻译得从容镇静,语速、语流自然顺畅,节奏感强,翻译效果好,有感染力。口译中最让人头疼的是讲话人事先准备了讲稿,照稿宣读,速度很快,若翻译对讲稿事前又毫无准备,这实际上是在用口译方式做笔译工作。遇此情况,口译员当然不能回避,只能靠其平时功力,尽自己最大努力来翻译。要遇变不惊,翻译出核心和重点的讲话内容,凭借经验沉着应付。
就是说译员在听清和理解了讲话人的话后,要能判断出其真正要讲的话,把那些没用、重复罗嗦的废话进行编辑处理。既做到翻译忠实原作,有符合口语自有的特点。讲话人在即席发言时,脑子里往往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具体表达和选词造句却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口语不可能像书面语那样严谨,必然有重复、罗嗦的废话。甚至有的讲话人本来就不善言辞,经常会说出一些不完整、不知所云的话。这种情况下,译员就要善于综合和概括,在不遗漏讲话内容的前提下,删掉废话,译出有条理的话,这样才能真正忠实于讲话人精神实质。否则,逐字逐句照译,反而会给人零乱、不忠实原文之感。
至于哪些话译出,哪些话要删掉,这要靠翻译各方面综合知识和水平去判断。绝不能以编辑为由把讲话人的话大打折扣,伤筋动骨。这不仅是翻译水平问题,而且也是翻译职业道德问题。做口译兼编辑为的是更好地传达讲话人精神实质,而不是为了任何别的目的(9) (10)。
4 做会议口译时要注意:做笔记要记要点,多凭借大脑记忆,少依赖笔记。
口译译员必须学会在听的同时,做笔记,并开始将所听到的内容在脑子里译成另一种语言。也就是说,译员必须学会同时做三件事--认真听、记笔记、思考翻译。这确实是一项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要求译员不但听力好、理解力强,而且要记忆力好、反应快。我认为,记笔记只能记录要点和关键点。
记要点,要记讲话内容而不是原讲话句式和单词。由于口语工作特点,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及时传达讲话人意思,所以,要求翻译在听懂原话内容后,立即忘掉原话词汇和句式,用规范的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不能立即忘掉原话词汇和句式,特容易使译出的语言或者是汉语式外语,或者是外语式汉语,让听众听着别扭,影响交流。我在做亚太经社委员会和省卫生厅在合肥举办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研讨会口译时,开始也想记录要点,后来发现越记笔记越乱,顾不过来,笔记对我没有多少帮助。我当即决定停止记录,保持镇静,专心听讲和记忆,反而注意力集中。翻译得自然快捷,语速和节奏适中,无翻译痕迹,用语通俗易懂。我认为,有时候做记录反而会妨碍我的记忆和表达速度,因为多了一道手续,又分散了注意力。当然,当一连串出现好几个统计数字时,用笔记录一下还是有益的。由于中外文数字段位表达方式不同,每遇到较大数字,转换没有把握时,为了保证数字准确,若您不是在同传室做口译,关键的数字有时需请外宾写出来或确认,也可用激光笔指着屏幕,让会众看统计图表中的数字和公式。我给法国化学家作会议讲座口译时,我就让会众看屏幕,因为化学公式不好口译,会议代表多为专业人士,看屏幕上的公式更清楚。既节省时间,又不影响翻译效果,因为就讲演者一人是外国人,用外语翻译图表和公式对于中方技术人员来说,要听懂和理解都有难度,对外国专家无用。
在很多情况下,说话人用语不够精当或说话不够文明,语言粗俗翻译时就常常需要变通(9) (10)。比如,有一次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主席前往中国熊猫故乡卧龙地区考察,入境后在某地中转停留,当地政府领导人前往迎送。宾主在贵宾室会晤,寒暄后,主人说:卧龙地区不仅熊猫美,风景也很美,我建议你去看看那些森林大山。该主席却说:” Well , I going there just to see pandas, I just don't like bloody mountains.”直译过去就是:”这个嘛.....我只是去看熊猫,才不爱看什么鬼山。” "bloody"是英国英语中骂骂咧咧的词,相当于damned(他妈的),表示对某事极其讨厌。然而,中方主人是出自一番善意才提出建议的,语气非常友好,客人说出此话极不得体,极不礼貌,与当时的气氛格格不入。如果直译过去,肯定得罪主人。翻译灵机一动,把原话"去粗"存精:译为:"我这趟主要想去看看熊猫,大山恐怕没时间看了。我在做法国引进项目培训口译时,也有领导曾建议外国专家利用国庆节去黄山旅游,但被婉言拒绝了。因为法国人习惯是: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不像中国的某些领导,把出国考察当成旅游。西方人没这个习惯,所以,接待活动安排要适当,尊重外宾习惯。又比如,有位翻译随一个中国考察团前往美国底特律洽谈一个汽车制造项目。美国一家汽车公司与代表团举行会谈时,公司总裁一再向中方表示,美方加强与中方合作的意愿是非常真诚的,态度也是非常坦诚的,就像相爱中的一对恋人一样。他还说到了这么一句话I just show you my waist.(我对你们完全坦诚相见)。但译员直译为:我真是给你们看了我的内衣。"结果,中方代表回应说:"既然是双方真诚相爱, 那就不但可以脱开内衣,还可以脱掉裤子。"这样说,太露骨了,讲话很不妥当。译者立即采用变通的说法,翻译为If the two love each other true, they may do anything,(如果双方真诚相爱,他们什么都可以做。)这个技巧就是把具体的表达笼统化,点到为止,保持友好会谈气氛。
6 克服套话弊病:采取“删繁就简”原则,中译英时按照外国人习惯进行翻译,适当使用“增译”、“减译”、“变译”和“替代”等技巧,保证翻的准确、简洁和流畅。
给中国政府官员做口译,尽量避免直译套话和空话,采取“节译法”、 “增译法”、“替代法”等等翻译技巧来译就比较好,用外宾能懂的话语来表达,否则是白费口舌,适得其反。比如,国人喜欢用“一、二---十”的数字总结经验。一个中心,二个确保,三个提高,四个翻翻,五---等等,翻译只能意译核心意思,还要解释其寓意,否则,外宾不懂这种排比句的意思。而译者讲多了,中方官员又可能误解你多译了他的原话,两边都不讨好。我在一次会上翻译安徽实行的农村“新农合”政策,稍微解释了一下“新农合”(全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制度’)术语,有位不懂翻译的官员,就担心我误译了他的话。其实若不解释,“新农合”---“A New Type Co-operative Medical Service Program Implemented in Rural Areas in Anhui Province”是个什么政策措施?外宾就无法听懂,需要按照西方人能理解方式进行翻译和解释才行。
我们在介绍官员时,译员要有全球化语境观念,只介绍领导的主要职务,不要介绍得太多太细,尤其是介绍党派领导人,以免有喧宾夺主和本末倒置之嫌。过分强调领导身份,别人以为你忽视合作内容本身。也影响后期交流和正式会谈时间与气氛,会引起双方不快。但是,必要的外交礼仪、人格尊严还是要维护的,不能为了一笔投资一个项目,而丢国格和人格。
政府官员有些“词句” 我认为,需要谨慎翻译,甚至采取“变通法”翻译会更好一些。如有位官员说:这就我市发展的“成功密码”,不能直译为“success code”,应变译为“成功诀窍”,“success know-how”,“节能减排”,不能直译为“save energy, reduce discharging ”, 而应翻译为:“energy-efficient”,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中方误译“污水”为“polluted water”,而外宾认为译“waste water”更准确。中国人常用的某些词可以直译,如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但更多的词则需要非常详尽的解释,例如中国的“两弹一星”,atomic and hydrogen bombs and man-made satellites in China.
打招呼用语和双关也是翻译中的难点,应从文化意义上进行翻译,不能从字面上翻译。平时对于特殊用语和困难的词句,翻译人员要建立自己的档案(data base),把难翻译的中文和英文话语,平时就翻译好,同传翻译时用做参考,可节省思考时间。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就可翻译为:What a pleasant thing to greet a friend from afar. 使用一个副词“afar”, 就翻译出了类似西方谚语(Proverb)式的结构,就翻译出了风格。又比如,“你吃饱了没有?”,就不能直译为“Are you full?”,而应从文化上翻译为“How do you doing today?, 英国人喜欢说:“It is a nice day, is it? ”相当于中国的“吃饭了吗?” ,是一种iceberg broken,打破见面无话可说僵局时的客套话。
英、汉语的语序差别很大,这就给口译造成了较大困难,同传时句子要重组。例如:Japan surrendered in 19 45 after Americans dropped two atom bombs。上例可译为:"日本人投降了,那是在1945年,在这之前,美国人投了两颗原子弹。"这样译,虽然不完美,但是主要意思都译出来了,而且句子也比较通顺。
中国译员的特点是记忆力强,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对英语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在理解上有所欠缺。因此在翻译时,常常是大意都翻译过去了,但是却丢掉了发言人用词的微妙之处,显得比较生硬。有时,甚至因为不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而导致意思上的重大差异。例如,有的译员一听到"关心",马上就译为“be concerned about”比如?“我们对中国的四化建设进展非常关心”这句话,曾有人译为:“We are very much concern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s Four Modernization.”岂不知英文里“concern”一词带有“worry”之意,选用此词,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讲话人对中国的四化建设十分担忧。此处应选用“be interested”或“follow closely”。再例如,有不少人在“问题”一词上也易出错。英文里,“问题”可以用“question”、“issue”或“problem”等词表达。但在做口译时,一定要用心体会上下文意思,体会这几个词的词意差异,才不致于犯错误。在一次会议上,发言人说:“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有关中国妇女权力的问题。”这句话里的“问题”实际上是指“topic”,但译员却译为“women's right problem in China”,这是极端错误的译法。讲话人本意只是转换一个话题,但由于误译,使听众认为将要讨论一下中国妇女权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作为译员,应该尽量创造机会,尽可能地吸收各类与英语语言相关的知识,利用听、说、读、写各种方法,熟悉英语的习惯表达法,体会词义之间的细微差别,以求临场担任同声传译时,能作出正确、快速的反应。
翻译时,最怕遇到听不懂的词。克服这一障碍的唯一办法是口译人员应培养自己的猜测和预测能力。当然,事先充分了解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做,译员就能心中有数,知道讲话人要谈什么方面的内容。
因为许多演讲者即使对讲稿进行了事先的准备和润色,也很可能会分不清主次、冗长累赘、逻辑不缜密、结构凌乱、观点不鲜明,如果译者一味顺从、忠实于这种文稿,势必会落个吃力不讨好的结果。
另外,用词应有分寸,符合国际上公认的标准,比如在外交部翻译室担当的“非典”记者招待会上,尽管我国在非典初期习惯用“有效控制”一词(SARS has been put under effective control),但WHO官员却建议用“effective containment”,因为人们对SARS知之甚少。同样,“治愈出院”(cured and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也被建议用“recovered”,因为还没有特效药,怎么能用“cured”呢?再比如,在一段记者采访一个厂长的文字中,厂长在提及他的奋斗经历时,说道:“我当过代课教师、钳工、锻工、自行车修理工…”如果这些具体经历对后面的内容没有太多铺垫作用,一般在现场口译处理时,可以概括地译为用“I once had various of working experiences, which paved the way for my later success”即可。(11)
再比如,翻译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嘉宾,早上好”,中国人喜欢说:“Honorable leaders, friends and distinguished guests, good morning”宾外可能会说:“Your excellencies, all participants, good morning”宴会时,有时候外宾喜欢用非母语进行交流,这样增强幽默感,活跃气氛。如,曾经有外宾在宴会上用法语说“非常感谢”---读音“麦赛布库”,俄语说“好”---读音“哈拉少”, 日语说“再见”---读音“赛攸啦啦” 等等,以活跃气氛。
作为一名称职的译员,要完全掌握翻译时所用的两种语言,做同传时还要掌握更多种语言。最为理想的当然是译员使用的两门语言均为其母语,但这种情况目前在中国还不多。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口译译员,除具有翻译的一般素质外,还必须具有一些特别的素质。对于从事外事口译工作的人来说,无论是交传,还是同传,翻译的第一个环节是听。只有听明白了原话,才能进行翻译。因此,口译译员有敏锐的听觉是极其重要的。译员有好的听力,还有需要有良好的收听条件。
做交替传译的译员往往坐或站在领导人的后边或旁边,做同声传译的翻译大多坐在会场上边的同传室里。这样的位置有利于译员听清楚。但译员有时不得不在各种环境里进行翻译。如:在大型记者招待会上,译员需要听明白记者从远距离提出的问题。在领导人参观访问时,译员有时不得不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或人声中嘈杂的地方进行翻译。
做同声传译的也不是每次都有具有隔音效果的同传室,有时不得不在会场一角、直接面对与会人员做同声传译。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收听效果。对于这些影响收听的因素,译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能为力的。为了确保较好地完成口译任务,译员应该提前到场,做好装备准备工作,在可能的情况选择一个较佳的位置。对同传译员来说,应事先做好检查耳机是否接插无误、话筒、电钮的位置是否准确等准备。但更重要的是平时从主观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自己的听力。如:多听各种口音的外语,总结规律、熟悉口音。扩大知识面、熟悉情况和所谈问题,帮助我们根据所听的大概的声音进行“合理”的猜测(intelligent guess),以求准确理解原话。
所以,翻译须尽可能掌握多种语言,积累难翻译的著名话语、词句和诗文,注意中外文化差异的翻译,掌握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注意现场可能出现的情况,能适应和应付各种特殊场境,保证翻译任务的顺利完成。
7 对外宣传文稿的翻译要慎重,不能自行其事。笔译公文和资料要团队协作,三审两校,严把质量,确保翻译准确规范,拼写前后统一,符合中外文印刷标准。
举两例说明,如有宣传稿翻译“龙川”一会儿为“Long Chuan”, 一会儿又拼写为“Longchuan”, 南大街”有人误译为“South Avenue”,不妥,应按拼音译成Nanda Jie Street 或Nan Dajie Road. 又如,将“中国安徽省安庆市菱湖南路6号2-3-102,邮编246000”,翻译为“2-3-102, #6 Linghu Nanlu Street , Anqing, Anhui Province, China, Post Code: 246000” 就不符合西方人习惯。应该翻译为:“Apartment 102, Gate 3, Building 2 / No. 6 Linghu Nanlu Street,/ Anqing, Anhui Province 246000 China ”,就符合汉语拼音和西方人的地名表达习惯了。关于笔译和翻译质量控制,不是本文的重点,只举两例略做说明即可
综上所述,做口译必须具备广博的各类背景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出色的中外文表达能力,了解所译文化背景知识、专业用词习惯等。口语表达力强,反应快,沟通能力强,身体好,心理素质好,自信沉稳,语言自然,善于沟通和组织协调,才能胜任工作。
结 论
同传是长期翻译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同传很讲究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仅仅通过学校学习培训是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同声翻译的。我们主张:翻译要干中学,学中干,学与用结合,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口译主要靠磨练,即靠长期的阅历,靠丰富的经历,靠长期口译中的调整训练工夫。口译人员要学习训练用“中文”思维去看“英文”,用“英文”思维去看“中文”。口译在平时就要准备,而不是拿到讲稿时才准备。口译员最少需要1200-2000磁带小时的不同声音语调的听力材料训练。按照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的规定,口译者必须在做口译的72小时前拿到讲稿,进行充分准备。任何短期的学习与培训,只是我们同传成长道路上的理论修养、强化磨练和持续学习提高的过程。平时要多圣经、希腊童话、希腊神话、莎斯比亚作品和许多西方著名的人物讲话等。多读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古代文学、诗歌和小说,以及中文中的许多经典短语和名言绝句等,并试着翻译出来,建立资料翻译档案,以备今后口译是参考。口译真正的训练在日常阅读和翻译实践中,通过各种会议和各种场合的磨练,才能培养出外语精通,反应迅速,质量一流,中外文娴熟,政治成熟的同声传译人员。另外,外事接待翻译的团队合作,互相激励,互相学习提高,也是保证翻译质量和水平的必要手段。只有珍惜和重视每一次翻译的磨练,才能培养造就出工作细致、严谨和准确的翻译。我们不难得出:同传来自实践锻炼,丰富的经验和阅历,渊博的知识和专业上的造诣。要成为优秀的同传必须从日常训练准备开始,广泛积累知识,不断磨练经验,只有身经百战,才能百炼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