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和时代信息化大大促进了翻译专业的发展,当今翻译的任务不是减少了,而是加重了。如果说,世界一天也离不开翻译,大概不会有人表示反对。不信想想看,没有翻译,电视、报纸期刊、互联网上的内容会急剧缩水。没有翻译,国际交通、通讯会出现大乱。没有翻译,许多大宗贸易协定就不能签订;没有翻译,国与国之间重大问题就无法沟通,人类可能陷入更多的冲突。远的不说,就拿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没有翻译,会开得成功吗?但是,翻译的社会地位或者说受尊重和被理解的状况却不尽人意。在中国,翻译工作者在改革开放以及和平发展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所为也有所位。在世界翻译界基本是属于幸运一族。但是,这不等于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们都正确地了解翻译行业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比如,人们是否知道翻译不仅仅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简单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上的再创作?既然是一种创作,就需要知识,需要时间。有时,一种语言的一个词汇需要翻译工作者查阅大量资料,翻阅字典,甚至很可能要查看好几本字典和参考书,经过仔细“推敲”才能找到合适的词汇。“三个代表”一词就是众多翻译人员利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选择了最准确直接的外文表达方式。“利益攸关者”是美国人提出的与中国有关的一个概念。最早在媒体上,有的用“合伙经营者”,有的用“利益持有者”,有的用“利害相关者”。为了准确表达原意,这个词汇由英文译成中文,也是资深翻译家们查阅了大量政治、经济和外交资料,又经过认真讨论和推敲才确定的。一个词汇尚此,翻译好一篇文章、一本书所需要的时间和智慧就不难想象了。
然而,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当人们,特别是当外国人指出中国各种外文标志、印刷品、广告、产品说明的翻译错误时,一般大家都会批评甚至嘲笑翻译人员。其实,这是一个专业化不强造成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有多方面的因素。
第一, 从翻译的管理和聘用角度,是否具备专业化的知识。管翻译和用翻译的人有没有意识到,极有可能在翻译人员着手翻译之前,其实错误已经形成,那就是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选择了不适当的翻译人员来承担这项专业性很强的任务。人们是否都知道中译外和外译中就像中医和西医对执业者有不同的专业要求?如果一个病人不会找一位中医为他开刀,或者让一位西医给他号脉的话,当人们给翻译派任务时,是否了解这种类似的职业差别。当然,社会上有不少中西医术结合很好的医生,当然也有很多中译外和外译中都娴熟的翻译。但是,一旦选择一位没有很好学过西医的人去动手术刀,肯定要出医疗事故。同样,如果选择一位没有从事中译外经验的人去把完全是中文概念的内容翻译成外文,也不要指望能看到一篇准确漂亮的译文。
在这里不能不谈到中国人从事中译外的特殊问题。国际翻译界有一个共识,即翻译的任务应该是把外语翻译成母语,如果试图把母语翻译成外语,那是一种错误的选择。的确只要能把外语看懂,人们就不难在母语中找到恰当的词句。一个人外语再好,也好不过他的母语。因此,世界上大多数翻译都是从事将外语翻译成母语的工作。这一点在欧美国家尤其突出。如果有1000本法文图书要翻译成英文,法国很容易就能找到足够的能胜任此项工作的英国人。反过来也是如此。
但是,中国的情况不同。如果中国要很快地把1000本图书翻译成英文,要想从美国或者英国,甚至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在一起聘到1000位合格的翻译,在今天仍然是难以做到的事情。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经济、文化和现实的因素。其结果中国的中译外只能主要靠中国人自己来完成了。中国的翻译不得不做出所谓“错误的选择”,以己之短,攻人所长。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世界上还有一些小国,跟中国的情况相似,试问世界上有多少人精通阿尔巴尼亚文、马其顿文或者芬兰文?这些国家的对外翻译也基本只能靠本国的翻译承担了。